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德国---留学生德国印象
浏览:0次 发布时间:2016-02-22 15:58:20 作者:
德国——一个遥远的国度,提起这个名字,对于远在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可能首先联想到席卷欧洲的德国军团、奔驰、宝马、贝多芬等等。德国位于欧洲中部,约三个半江苏省的面积,生活着近9000万人。中德距离超过7000公里,时差7小时。
8年前初到德国,同学问我,印象如何?我当时的回答是:满天是鸟,遍地是狗。
德国印象之——自然
初到德国,已是深秋时节,坐在柏林的公共汽车里看着周围铺着金色落叶的街道,车外很冷,天很蓝,云很白。德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自然。这个国家对环境保护十分重视甚至于严苛,环保观念也是深入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
这里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随处可见树林、草地。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就是一片大树林。各种家养和野生的动物即使在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这样的大都市市中心都是随处可见的。在柏林的最初日子里,我每天都会踏着林间小路,沿着不时飘来野生动物气味的动物园围墙去学校。曾经两位初到德国的中国学生因为吃了一只野鸭,被以“残害野生动物罪”遣返回国并处以每人4000马克罚款。德国人家里不新鲜的面包,一般都收集起来喂天鹅、鸽子、野鸭、海鸥。我就经常在宿舍窗口喂海鸥,因为我的住所靠近海边。当然它们也会来偷吃我放在窗台上解冻的牛肉。
在德国,无论工厂还是家庭,垃圾都要求严格分类,否则垃圾公司将不收这家人的垃圾。路人如果找不到垃圾筒,一般都把垃圾放在自己口袋或者包里。如果去野外工作或游玩,垃圾也同样会被带回去处理。各个大小超市都有废旧电池回收箱。
我还记得,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在房间里收拾东西,准备去图书馆上网。打开窗子,看到楼下草地上一只刚刚换过羽毛的白色小天鹅在溜达,可能由于距离不够助跑起飞,它只能在草地上走来走去。过了一会儿,居然来了三个警察,他们手中拿着警棍来赶小天鹅,不过只是把警棍挡在手臂前,防止被小天鹅咬。周围的路人,有的拿出面包来喂它,有的驻足观看。忙乎了半天,警察们还是没有办法抓住它。最后来了辆消防车,消防队员用一个大网,把它给“捉拿归案”。
德国印象之——教育
二战结束时,众多科学家的离去使德国失去战前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战后,经济和科技得以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德国的教育。
就拿家庭教育来说吧。一次,我的表姐带着刚刚学走路的大女儿出门,孩子自己在前面蹒跚前行,一不小心摔倒了。作为母亲,她赶快跑过去想搀起孩子。谁知恰巧路过的一个德国妈妈却说:不要扶,让她自己站起来。德国人的孩子在路上跌倒,母亲往往都是忍着心痛,看着孩子自己站起来。听说,大多数德国孩子出生后就独自一人睡小床,父母这样做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精神。
学校教育同样如此。身为一名外国学生,我在这里可以说与德国学生一样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同样不用缴纳学费,我们住一样的宿舍,有优惠政策同时也有限制。德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近年来,一些州开始收少量学费),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没有什么作业,更多的是活动和思考。高中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大学就读。大学教育严谨,讲求能力。大多数考试是可以带词典、笔记、教材、作业甚至笔记本电脑,但惟一的要求是,必须解决问题。老师不会要求学生去背类似元素周期表的东西。大学没有围墙,没有年级,也没有班级。学校分布在城市各处,为了赶下一节课,我们一般一下课就要冲去坐公交车。没有人来管你上什么课,是否上课。课程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教授讲课,也有学生讨论课,以及实习、项目研究等等。课堂气氛十分自由,到了中午,我们坐在座位上喝咖啡吃面包,而教授在上面辛勤地讲课。圣诞节前的课,老师甚至会带酒来,请同学们一起喝,最后下课后,我们一个个红着脸回家。
德国印象之——规则
德国人非常讲究规则,可以说到了死板的地步。但,正因如此,才创造了“德国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善于制定法律和标准的民族。德国标准协会(DIN)一直致力于欧盟甚至国际标准的制定。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税法,约占世界税法总和的六成。法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私自往别人家垃圾箱丢大量垃圾也是违法的。日常垃圾都经过分类,倒不同类的垃圾也有规定好的日期。德国普通民众做事亦非常有计划。超市里,你会见到很多人手上都拿着预先在家开好的购物清单,绝不盲目购物。工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更是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有时候流水线上工头会因一个细小错误,停止流水线,对完工产品进行全面检查以保证质量。我曾听说过一件真实的事情:某个饮料工厂的一条流水线误将果汁含量为100%的饮料,灌装进标签为果汁含量75%的瓶子里。按说这样并不会造成欺瞒消费者的后果,而且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可以买到果汁含量更高的饮料。结果这条流水线上所有灌装好的饮料全部被扔进一个大的废水池里。
讲到规则,不能不讲德国的交通。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也有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但是无论在哪里,开车都是很有秩序的。只要我在斑马线附近停下,所有汽车都会停下等待。即使堵车,大家也是很有秩序地耐心等候,不会呼呼啦啦向前挤。2003年的圣诞夜,我独自坐在窗口的写字台边上网,外面非常安静,突然感觉窗外隐约有闪烁的火光,我很好奇地拉开窗帘张望,只见对面空旷停车场边的一个垃圾箱失火了。大概5分钟以后,来了6辆消防车,消防队员很快扑灭了这个大垃圾箱的火,扑灭以后,其中4辆车开走了,留下2辆继续观察。20分钟后,他们再次察看垃圾箱,在确定不会再次着火以后,他们才最后离开。当然,德国人的规矩有时候会让你觉得死板。一次,我赶时间去坐S-Bahn(一种城市内部火车),上车站楼梯时我就沿左边跑上去,正好遇到下火车的人群正往下走。一般人见了都会让一下,可是一个中年男子偏偏站在我面前就是不让,他对我说:你应该靠右边走。当时真是一肚子怨气,心想:又不是开车,一定要靠右行驶!
德国印象之——责任
诚信在德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如果一个人是不可信的,那么在德国,他将会失去很多机会。有一次工作面试,我很认真地准备了以往工作的证明,面试即将结束时,我问老板,是否需要看这些证明,他回答,不用,我信任您。当然,如果以后我在工作中无法让他继续信任,那必将丢掉这份工作。这个国家处处都有规则,人们知道在这个“游戏”里自己的角色和责任。“9·11”后的一天,同学帮我搬家去另外一个城市,由于当天柏林遇到大批球迷坐车,导致火车晚点,我们当晚没能到达目的地。在埃尔富特车站,我们必须等到次日凌晨才有火车出发。原本准备几个人打牌消磨一夜时光,结果被两位巡夜保安遇到。在询问我们以后,保安主动说,你们可以坐出租车回去,所有费用将由铁路部门负担,而且很负责任地喊来了车辆,并帮我们把行李都搬上去。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总费用是480马克,当时折合人民币近2000元。我们为此特别感动,也感受到铁路部门的“责任意识”。还有一次,一个女同学被汽车撞了,她当时觉得不要紧,身上并没有受伤。司机还是主动给了她名片,说: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找他。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
德语“Dank”是“谢谢”的意思,这是我在德国听到最多的词,我能时时感受德国人所透出的友善和礼貌。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动至今的事情。那次,我等待一位来柏林拜访我的德国朋友,由于当时都不熟悉柏林,我们相约的地点相差了大半个柏林。久等之后,我询问一位看上去70多岁的夫人,她个子不高,满头银发,她也不知道如何去那个地方。于是她带我走过大半个亚历山大广场去火车站问讯处(虽然我一再表示会说德语,知道如何打听,她还是坚持),她帮我问清楚以后,又坚持带我再次走过整个广场去另一边的地铁站,并且一直要送我到站台,担心我坐错方向。在德国的马路上,有时候我可能由于累或者考虑去哪个方向,稍稍停留一下,这时候都会有人主动前来问我,“您需要帮助么?”“您是不是迷路了?”之后我都不敢在路上随便傻站了。
德国印象之——简朴
中华饮食闻名全球,作为中国人看待德国自然也会对此进行比较。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法国人为了吃而活着,德国人为了活着而吃。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朴素、节省的。我宿舍隔壁住着一个德国男同学,我几乎从未见他吃过热的食物,吃饭也不超过10分钟。只几片抹了黄油的面包、几片香肠、几片西红柿、几片生菜和奶酪,吃完就又回到他的房间。德国人平时穿着朴素,以至于许多女生评价德国服装太“土”了。日常的用水用电用气,德国人也是很节约的。有个来自中国上海的女同学,其男友是德国人。冬天,女孩喜欢把暖气开到最大,她男友就总去关小,两人经常上演开关暖气的生活戏剧。宿舍用水、用电是不需要另外付钱的,所以中国学生往往长时间开大水龙头洗东西,德国同学会过来替你关小,并且告诉你,如何洗碗更省水。除了聚会和庆祝,德国人是非常安静的。他们不喜欢被人打搅,也生怕打搅别人。晚上8点以后,除了饭店和酒吧外,一般没有商店还营业。夜里和周末,街道上很少有人,也很安静。与德国人交往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就是不要涉及隐私、不要干涉对方的独立,包括私人空间,除非对方邀请。要拜访朋友,也需要事先约定。在德国,你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生活,只要你不影响别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具备了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经济条件,因此出国留学人数逐年提高;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普遍受全球金融危机困扰,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通过输出高等教育取得外汇,也通过此举扩充本国人才。世界各主要留学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放宽了对留学生的签证限制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院校招揽国际生源。在中国,出国留学的规模越来越大,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从今天起开辟《海外留学面面观》专栏,请中国驻欧美及周边国家大使馆教育参赞和驻在国权威人士讲解最新留学政策和留学市场现状,介绍各国高等教育特色及优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目标国高校情况,以便从容踏上海外留学之路。
中德两国教育交流近年迎来良好发展势头。到对方国家去留学和搞科研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的支持。去年两国政府启动的 “ 中德科教年 ”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交流活动,在这个框架下,今年德国在 45 所高校中开展了 “ 中国周 ” 活动,以鼓励更多的德国大学生到中国留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中国留学生到德国学习和交流,就中国留德学生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记者最近走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负责人姜峰公参和专门负责留学生工作的一等秘书 何康林教授。
留德学子成绩普遍较好
姜公参说,广大留德学子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不少人学业有成,为人类进步和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无论是自费生还是公费生,我们都为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
何康林老师介绍说,德国一直是中国学生喜爱的留学目的国。中国在德留学生人数一直保持比较高水平。根据 “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 ” 的统计,去年中国在德国大学里正式注册的留学生人数为 24746 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在大学注册。例如有些人是在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还有在上大学的学前班,如学习语言,这部分约有 1 万人。所以,估计中国在德国在读的留学生人数有 35000 人左右。
1997 年只有 797 名中国留学生到德国留学,而 2008 年来德中国留学生达 5151 人。姜公参总结说,中国留学生占德国外国留学生人数近 11% ,是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国留学生绝大部分是自费留学生,占 90% ,公派留学生只占 10% 。
由于语言的原因,留德学生虽然在数量上赶不上英美国家,但 80% 以上的留德学生学习理、工、医等学科,与英美国家大量学生学习宏观性的课程如 “ 管理 ” 等专业形成对照。从 “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 获奖情况也能看出,留德学生取得的成绩是较好的。我国自 2003 年起设立了 “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 ,以表彰成绩优异的自费留学生。在德国每年都有留学生获奖。去年有 37 人获得此项荣誉。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 1900 多名自 费博士生获奖,其中留德自费生获奖者占 8% 以上,而德国留学生人数占我国海外留学生人数仅为 3% 多一点。
良好的教育质量吸引各国学子
两位教育处的官员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留学德国需要从头再学习一门外语。即使这样,还是有大量的中国学生选择来德国学习。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德国高等教育质量较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程、机械制造等专业。德国很多高校都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仅中国学生,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学生都慕名而来。二是德国学费较低,德国高校在很长时间以来是不收学费的,目前也只有部分州的部分专业收取一定的学费,与英美相比,德国收费是很低的。大学生身份在德国还可以享受许多优惠,例如住宿、交通、医疗保险等相对要便宜得多。另外,德国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受到留学生的青睐。
德国大学具有重视留学生的传统。 200 年前,洪堡兄弟在柏林创办德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时,就确立了吸收外国留学生到校学习的理念。西方列强在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洪堡大学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就几乎达 7% 。德国很多基金会很早就开始资助外国优秀学生到德国留学。历史上,哥庭根大学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不仅容忍外国留学生的不同宗教信仰,而且还为他们专门建立了教堂。
德国学历在全世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尤其是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这里的毕业生在很多欧美公司企业都非常受欢迎。
中国学生勤奋好学受欢迎
姜公参说,德 国教授反馈的信息表明,中国学生普遍比较勤奋和用功,德 国教授对此普遍表示欢迎。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刚到德国时,普遍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另外,由于教育传统不一样,中国学生主动性也弱一些。例如,他们不愿意或者不适应自己制定研究课题的方式,而希望等待导师给他们 “ 出题 ” 。但如果能顺利渡过这一困难时期,中国学生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就会慢慢显现出来。中国学生普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
德国大学注重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老师一般不去过多地干预和督促学生学习,但要求却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认为,德国大学生平均辍学率为 20% 多一些,有些专业的德国学生的辍学率达 40% 以上,有些个别专业甚至一半以上毕不了业。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辍学率比较低。正因为如此,德国许多大学欢迎中国优秀学生前来留学,一些重点大学甚至提出,将吸引中国留学生作为其国际化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正确对待出现的问题
姜公参 和何教授都不主张让孩子在中学阶段就到德国来读书,因为,这时孩子的身心并不成熟,很难适应这里独立性较强的生活和学习。最好是在国内有上大学的经历后再到德国读书,或者上完本科后再来读研究生课程。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高考成绩不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送孩子到国外学习。而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在国外大学学习同样很吃力,甚至更吃力。如果孩子不愿意出国学习,家长却 “ 强行 ” 送出来,事实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姜公参说,在出国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通过互联网多了解国外的情况,应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想足一点。另外,学生应重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因为这将有助于他们客观、公正地对待中外文化差异,而不走极端。
何教授还希望通过本报提醒留学生及时到教育处登记,以便教育处更好地为留学生服务。例如在紧急情况下能与留学生取得联系。目前通过教育处的网页登记也十分方便。他们还希望留学生多注意人身安全,例如交通安全,积极适应当地社会,注意心理健康。最后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德国企业中实习的中国学生还要强调一点,要严格遵守这里的法律规定,按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学习,以防自己的疏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利用。